叠山历程

 

 

1、生平简介

        谢枋得,南宋著名爱国志士、诗人和学者。1226年2月24日(公历3月23日)亥时,生于弋阳县新政乡(现改名为叠山镇)儒林里。字君直,又字仲直,小名钟,小字君和,号叠山。左目重瞳,脑壳隆起,大口长髯,身高不满五尺(约今1.53米)。祖籍福建,系晋代谢安三十八世孙。宋孝宗淳熙年间(1174—1189),其高祖谢通灵调任弋阳县令,“遂迁播一邑,子孙聚居,德声惠政,读书明道,家风衍传不坠,公之德也!”

谢通灵━┳彦安━一鹗┳徽明━君恩、君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┗应琇┳君禹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┣君直┳义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┣熙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┗定之━信孙、仁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┣君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┗君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┗彦光━一龙━与成━君举、君禄

        谢枋得为人豪爽,直言不讳。生性严厉,嫉恶如仇。抱节拒诱,威武不屈。他先后拒绝抚州司户参军之职、建宁府教授之职、奸臣贾似道征召、宋恭帝征召。对外敌采取坚决不合作态度,先后拒绝御史程文海、法师林樵、江淮行省丞相忙兀台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管如德、礼部尚书留梦炎奉元世祖旨意征召。最后拒绝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佑诱召时中计,被押往元大都,以绝食抗争而死。

1、少年立志

        谢枋得自小由母亲桂氏教养,家学渊源,自幼颖悟,无书不读,知识渊博。每次看书,五行一齐看下来,过目不忘。《宋史列传》对谢枋得这样描绘:“为人豪爽,每观书五行俱下,一览终身不忘。性好直言,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,必掀髯抵几,跳跃自奋,以忠义自任”。 徐霖称他为:“如受惊的白鹤伴云霄而飞,不可能用笼子来束缚他。”

        谢枋得五岁起,即听父亲与先辈讲辛弃疾爱国故事,因而生仰慕之心。十六岁时,父教辛弃疾奏稿,欣然以爱国节操自励。1275年,谢枋得奏请于朝,加封辛弃疾少师,谥“忠敏”。

2、进士及第

        谢枋得自幼饱读经史,博闻强记,成绩优异,名闻乡里,先后于十三岁、三十岁两次获得乡荐参加会试的资格。1256年,时年31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、陆秀夫同科通过了礼部会试。接着在宋理宗发策十问的殿试答题中,谢枋得不顾考试“勿激勿泛”的要求,慷慨激昂地指斥时弊“民穷、兵弱、财匮、士大夫无耻”,“权奸误国、兵必至、国必亡”,并痛斥丞相董槐、宦官董宋臣、司谏丁大全、平章贾似道等无耻行径。虽然试卷“学识优长、词理精绝”排名第一,本应授一甲头名状元,但宋理宗心中不悦,遂抑置为二甲第一名,与陆秀夫同赐进士第,而文天祥得中状元第。按惯例,新科进士要拜访座师、乘轿游街、进宫谢恩、拜谢孔庙、赴鹿鸣宴、朝廷授官。谢枋得参加完这一系列活动后被授予了一个抚州司户参军的官职,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先遭贬抑不被皇帝信任,日后势必还会不被接纳,与其庸庸碌碌,还不如弃官回家。于是干脆不辞而别,回乡教书。

3、毁家纾难

        1259年9月,元朝忽必烈率军进攻江西临江军和瑞州,眼看战火就要烧到江东,谢枋得尽管耻于与奸臣为伍、拒绝了朝廷的官职,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,他挺身而出,四处奔走,说服乡绅捐资出力,招募义军,准备抵抗。然而好不容易组建起两千多人的队伍粮饷却没有着落,地方乡绅百姓遭遇连年旱荒,谢家也每况愈下。见此情景,妻子李氏义无反顾地拿出陪嫁的全部田契和首饰交给丈夫。母亲桂氏也仅留下全家老小的衣食栖身之资,将其余全部家产典卖充当军费。舍小家保大家,谢家女子也英豪!

4、痛斥奸臣

        1264年9月,江南东路漕司要在宣城和建康举行乡试,谢枋得以建宁府教授的资历,被任命为考官。考试的规定是由主考官提出讨论的问题,考生按问题作出对策。谢枋得决定利用这次机会,以“贾似道政事如何”等10道策试问题发问,让考生思考宋朝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,这些试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江东十问”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考生们纷纷借题发挥揭露“权奸迫害忠良、误国毒民”,引起了“天心怒、地气变、民心离、人才坏”,蒙寇侵,国将亡的危机!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疯狂做法震惊了整个官场,人们都把谢枋得叫做“疯汉”!贾似道得知情况后气得发狂,指使奸党弹劾谢枋得诽谤朝政,削去谢枋得礼兵部架阁的官衔,谪居湖北兴国军。

5、教书育人

        谢枋得曾经有三次教书生涯,中间都因为挺身而出勇赴国难而中断,体现了他言传身教、知行合一的高尚品格。谢枋得教书有以下几个特点:不收门生钱财、主讲理学、著书立说、自编教材、有教无类、随时随地、结合时事、关心国难。

        第一次教书是进士及第、辞官回乡后,受聘安辑乡(今横峰县)教学。

        第二次教书是1264年,他被贬谪兴国军(湖北阳新)期间,筑室教学,聚徒布道,从学游子,朝乾夕惕。主讲朱子理学、四书五经,深受当地爱戴,影响深远。后人在湖北阳新兴国镇富川门外,原谢枋得读书教学处,建叠山祠,后改称叠山书院,人称其地为谢公埻。院有学田50亩、庄屋2处、铺屋5处,以田租房租作办学基金。

        三年后被无罪赦归,居乡八年,闭门讲学,足迹不及豪门衙斋,深孚众望。他在书房挂了一块“叠山”二字招牌,用易经艮卦“重艮时止”之意隐喻自己将杜门不出、耻交权贵。消息传开后,本地及邻近各县青年士子纷纷前来求学。门生有周岳、余安裕、虞舜臣、杨应桂、谢禹、余炎等人。主要讲授《四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时局、爱国救亡等内容。余安裕是谢枋得亲外甥,曾经以谢枋得外甥身份去拜谒奸相贾似道,谢枋得怕外甥误入歧途提醒说:“你难道不知道贾似道是当今朝中最有名的祸国殃民的奸臣吗?”咸淳七年(1271),谢枋得率门生与友人及来到铅山县金相寺集会,一边祭拜辛弃疾英灵,一边宣扬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和报国情怀,经众人提议,谢枋得写下了流芳千古的《同会辛稼轩先生祠堂记》,表达了“吾党必有成稼轩之志者”的决心。

        门生虞舜臣,在谢枋得抱节殉国后继承谢枋得遗志,于皇庆二年(1313)建叠山书院。并且一边传承师学,一边著述:辑古经传记成训,补缀裁成,名曰《礼学韵语》,其事赅,其辞雅,为初学者提供了更效的礼学教材。

        第三次教书是在1276年,谢枋得起兵抗元失败后,在福建武夷山隐居避敌追捕。直到1284年遇赦定居于福建建阳茶坂,此时,其第三子谢定之也来到父亲身边。父亲要他一边读书,一边自食其力,自织麻鞋去市场售卖。谢枋得在一座刘姓祠堂里挂起“叠山讲堂”的牌子传授生徒,但当地人喜欢称其为“叠山书院”。

6、著书立说

        文章奇才,自成一家。书法遒劲,骨气凛然。著述丰富,立德树人。儒学方面——主要著作有《注解四书》、《大学解义跋》、《礼经讲意》、《五经珍抄》等。道学方面——主要著作有《易经注疏》、《易说》、《十三卦取象》、《十三卦启蒙》等。文学方面——主要著作有《诗传注疏》、《注解章涧泉二先生选唐诗》、《千家诗》等。其他方面——主要著作有《书传注疏》、《易诗书三传》、《批点檀弓》、《秘籍新书》、《文章轨范》、《批点陆宣公奏义》等。

        另有杂著诗文六十四卷,散佚。后人编辑的文集多种:明朝黄溥编《叠山集》16卷,《四库全书》本《叠山集》五卷,明朝影印刊本《四部丛刊》,清朝陈乔枞编《谢叠山先生文集》(附外集)。

        他评点的《文章轨范》,以文章类别编选文章,是南宋一部重要的评注选本,被誉为集合宋人评点学之大成。谢枋得对宋朝刘克庄编辑的《千家诗》进行整理增删,成为谢枋得版《千家诗》,从此《千家诗》有两种版本并行与世。他的散文格调高奇,很有气势。名篇有《谒辛稼轩先生祠记》、《上丞相留忠斋书》、《上程雪楼御史书》、《与参政魏容斋书》等都是文中上品,不可多得。他写了大量的书、序、记、启等方面的文章,“文词清丽,高迈奇绝,汪洋演迤,自成一家”。切中时弊,令人读之泣下。

7、爱国救亡

        1258年2月,蒙古兵分三路,大举攻宋:蒙哥汗攻蜀,忽必烈攻卾,兀良合台攻交、广北上。翌年,忽必烈从湖北攻入江西临江(今江西宜春樟树)、瑞州(今江西高安),战火正往弋阳蔓延,34岁的谢枋得心急如焚,虽无官职,但为了保家卫国,他毅然毁家纾难组织义军二千余人抗元。12月,谢枋得得到江东西宣抚使赵葵的支持,拨给钱米,朝廷任用其为礼兵部架阁,迅速招募义军万余人,捍卫饶、信、抚三州。五年后,谢枋得因主持建康乡试,发策十问,得罪奸相贾似道遭贬,当起了教书先生。1275年2月,元兵破饶州(江西鄱阳)、进逼抚州,宋遣使求和被拒,朝廷危在旦夕。此时,在赣州任职的文天祥起兵勤王,50岁的谢枋得再次受命担任江东提刑和礼部侍郎,招募义军抗元勤王。同年,谢枋得以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史,知信州。翌年,谢枋得率兵迎敌,血战安仁(今余江锦江镇),部将、门生张孝忠、章如旦、黄万全、罗一理、罗起潜战死,王震叔被俘殉国。继而信州城破,谢枋得坚拒宋太皇太后的降元诏令,继续在弋阳组织义军进攻铅山,兵败后遭元兵追捕,家人及乡友也受到打击。谢母被拘,堂弟君举、君禄为保全家族免遭元兵迫害,举家迁进深山老林。妻子携二子一女躲进贵溪荆棘丛中,采草木而食。跟随谢枋得起兵的弋阳乡友们也深受谢枋得家族的影响英勇不屈,从容赴难。

9、满门忠烈

        父亲:谢应琇,从政郎,浔州佥判。宋理宗淳祐八年,因忤上司广西转运使董槐,被冤劾而死。

        伯父:谢徽明,富阳尉摄县事,是辛弃疾的得意门生,出兵抗元,战死沙场,他的两个儿子君恩、君赐趋抱父尸,也被元兵所杀。

        母亲:桂氏,贵溪人,诰封正二品硕人,寿高九十三岁。元兵南下时,叠山先生率众勤王,溃散而遁。兵至上饶,拘谢母,必欲得其子。母曰:“老妇今日当死,不合教子读书知礼仪,识得三纲五常,是以有今日患难。若不知书不知礼仪,又不识三纲五常,那得许多事!老妇愿得早死。”语言雍容,无愁叹之意。主者无如何,遂释之。桂氏尤贤达,自枋得逋播,妇与孙幽远方,处之泰然,无一怨语。人问之,曰:“义所当然也!”人称贤母云。生四子,君禹、君直即枋得、君烈、君泽。《宋史》评价为“满门英杰”。(《宋史》列传第二百一十九·列女)

        哥哥:谢君禹,字文得,镇越学生,任九江太守,德祐元年(公元1275年)正月与元兵战于九江,被执不屈,斩于市。忠义著于当时,生气凛然。

        弟弟:谢君烈,字运得,镇越学生,咸淳十年即1274年在九江转运司运干使钱静斋处,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且颇多建树而深受文天祥器重的王炎午相识。景炎二年后死国事。

        二弟:谢君泽,字正得,曾游学太学,镇越学生,官主簿,以诗文闻名,释道璨有《和谢君泽题弋阳桃花寺并吊郑盘翁》诗。景定五年(1264),负责修葺谢氏族谱,由谢枋得、文天祥分别作序。九江溃后,与李养吾书曰:“署为立礼生宋仁”。景炎二年后死国事,悲哉其志!

        妻子:李氏:饶州安仁李梅山之女也。色美而慧,通女训诸书,事舅姑、奉祭、待宾皆有礼。枋得起兵安仁抗元,兵败,避闽中。武万户以枋得为豪杰,恐其煽变,购捕之,根及家人。李氏携二子匿贵溪山荆棘中,采草本而食。至元十四年冬,信兵踪迹至山,令曰:“苟不获李氏,屠而墟。”李闻之,曰:“岂可以我故累人,吾出,事塞矣。”遂就俘。明年,徒建康。或指李言曰:“明日当没入矣。”李闻之,抚二子凄然而泣。左右曰:“遂没入,不失为官人妻,何泣也?” 李曰:“吾岂可嫁二夫也。”顾谓二子曰:“若幸生还,善事吾姑,吾不得终养矣。”是夕解裙带自经狱中死。李氏生两女三子,次女同死狱中,长子义勇早卒,次子熙之亦未而立而卒,三子定之。永乐初蒙朝廷登载《宋史.列女传》,足以垂耀不朽。

        次子:谢熙之,景炎元年与母李氏携弟定之避元兵追捕,匿贵溪山荆棘中,采草木而食, 景炎二年冬,同被俘,景炎三年掳至建康狱,母不屈,携女与二婢自经死,兄弟二人后移狱广陵,左丞崔斌见兄弟皆荷校,曰:若非谢提刑子耶?“命赋诗,立就。崔曰:“其父以忠遁,子何罪?,释之,授省都镇抚陈某,陈命诸子从熙之学,凡六年,资其归,遂携弟往闽省父,父命熙之归养祖母。至元二十五年自信州来福省,省父,父为坚定殉国决心,拒而不见。并绝食做诗示儿。

        季子:谢定之,同兄往闽省父,父命兄归养祖母,定之留侍,日以卖屐为生。随父颠沛流离,奉侍亲前,至元廿六年四月初五夜父尽节大都悯忠寺,八月定之得父门人李思衍及尚书谢昌元资助,护父骨往返万里归葬弋阳。贤而擅文,累荐不起,终不仕元。忠孝两全,自古难之,公美而兼之,概有祖德之佑,亦为本性之专也!元延祐五年,恳鄱阳周应极撰《叠山先生行实》,致语周应极转请集贤侍制闽中李道源撰《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》,公约生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前后,卒年当在元至顺后。眉山坡公言:“天可必乎?贤者不必贵,仁者不必寿。天不可必乎?仁者必有后!”此之谓也。赞曰:伟哉定公,本性诚专,贤而不贵,终不仕元,表父之德,忠孝双兼,仁者有后,瓜迭绵绵。妻彭氏,子二信孙、仁孙。

        长女:谢葵英,据《江西通志》载,嫁给贵溪边的安仁县通判周铨为妻,早寡无子,投水而死。乡人把桥取名叫“孝烈桥”。1958年修建“烈女湖”时,“孝烈桥”被毁。《两浙輶轩续录》卷十八载清人沈毓荪《孝烈桥》诗,诗序亦记述了上事。诗曰:阖室全忠一死甘,长留桥影卧寒潭。曹娥江与银瓶井,并峙乾坤鼎足三。曹娥为父投江;岳飞幼女因父兄被冤死,上诉被阻,愤怒之下抱银瓶投井;谢葵英为父母跳桥。作者说这三位孝女的忠烈孝行感天动地,正好鼎足为三。

        次女,名不详,随母缢死于监狱。

        孙子:谢熙之之子谢文申,又名谢宗韶,字号晋季、朴也、开宣、超,元延祐三年丙辰岁(1316年)元月初七辰时生,永乐三年乙酉岁(1405年)十一月初一戌时卒,享寿89岁,明初官为给事,陞吏部左侍郎,因洪武帝(1371年)征蜀,运粮不继(选拔的官员运粮不力,受到连累),黜职归田,由浙江绍兴府余姚迁江西建昌府广昌县屯上开居。

10、节操流芳:

        1288年9月11日,谢枋得从建阳起身被押往大都(北京),衣衫褴褛、鞋子洞穿、瘦骨嶙峋,但精神抖擞、绝食以抗、以死自誓!开始连续绝食七日,后被强迫进膳。9月20日后,开始完全绝食,连续二十余日不死,为坚持斗争恢复饮食。1289年4月1日到大都,自称“大宋遗民”,拒不降元。安置于馆驿,告知“此是文丞相砍头处”,谢枋得哈哈大笑说:“当年宋朝理宗皇帝在集英殿赐进士第,我有幸与文天祥同榜。今日我又能随从我的同年一起遊地府,这岂不是十分幸运之事!”。4月25日一早迁置悯忠寺,见寺壁间嵌着曹娥碑,流泪读之,感孝女事迹。当夜与世长辞,享年65岁。

        谢枋得 1289年8月,其子谢定之奉灵柩还乡。元至元二十七年(1290)庚寅九月,谢枋得被重新葬于弋阳玉亭乡龚原雷打石。元延祐五年(1318)戊午,元集贤馆侍制李道源为《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》撰文:“谢枋得,字君直,弋阳人,宝佑丙辰试中,礼部高等比对,力诋时宰阉官,抑置二甲第一,元师压江上,宋社日替,江东漕司犹试士,徵校艺,枋得愤贾窃政柄,害忠良,误国毒民,发策十问,辞甚剀切,大拂贾意,台评竟上谤讪,镌两秩,兴国军安置,因谪所之山自命叠山,守令皆及门执弟子礼,丁卯以史馆召不赴,乙亥授江东提刑,总其兵以守饶信抚,与元兵战辄败,遂易服负母走闽中,隐於卜按,丁卯系度宗咸淳三年,乙亥系德佑元年。”

        1456年,明景泰皇帝“诏谥天祥忠烈、枋得文节”,并“建祠于尽节之所”,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。北京的谢公祠在清代扩建为江西会馆,但2007年在城市建设中被拆毁。谢叠山祠位于北京法源寺后街3号、5号。朝廷在法源寺后街的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,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,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,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。江西省政府为纪念叠山先生,将南昌市老城区主干道的一条老街命名为叠山路,东起南京西路,西至抚河路口,中间经过象山路、胜利路步行街等。

 

谢枋得名言

“大丈夫行事,论是非,不论利害;论顺逆,不论成败;论万世,不论一生”。《与李养吾书》

“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,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。